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 建国后,连续三任总政治部主任都是来自四野,那么第四任是谁?
1975年3月的一次夜谈中,门口站岗的老兵随口问了一句:“你还记得罗帅当年在总政的那些日子吗?”短短一句闲话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却让不少人瞬间回忆起了总政治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云人物和更替历程。
总政治部,简称“总政”,是全军最高层级的政治工作机关。从组织建设到宣传教育,从干部任用到保卫工作,再到与群众的沟通联络,它无所不包,职能极其复杂。能够出任这一职位的人,既要精通军事,又要深谙政治,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与威望,否则很难驾驭庞大的系统。
追溯历史,1931年红军在江西瑞金建立军委总政治部时,整个机构不过二十余人,规模极小。但短短二十年后,这个队伍已经发展成拥有上万政治工作人员的庞大系统。新中国成立后,总政的职权进一步扩大,成为军队中培育精神力量和政治信仰的核心阵地,被称作军队的“灵魂工程师”。
建国初期,罗荣桓担任总政首任负责人。作为出身四野的著名将领,他在东北战场被誉为“定海神针”。他不仅推动了军队正规化建设,还主持了1955年的授衔工作。那次评审涉及成千上万份档案,他亲自审核细节,确保几乎没有差错。熟悉他的人常说:“罗帅看档案,比审计员还要严格。”
展开剩余73%1960年前后,总政交由谭政主持。他同样来自四野,被称为“政工大将”。他大力推行“四清运动”和“五好连队”,抓得紧而细,基层干部几乎夜夜熬灯写思想小结。有人打趣说:“谭老总的劲头,真让人透不过气。”
紧接着,萧华上将接任。身材清瘦,但在干部会议上敢于拍桌子。他尤其重视文艺工作,要求新兵入伍前必须观看话剧、撰写体会。有军人戏称:“萧主任既是文艺处长,也是纪律检查员。”
因为前三任总政主任都出自四野,坊间流传顺口溜:“政治口,听四野;政工线,数东北。”似乎这个位置成了四野的“专属席位”。然而,1969年底形势骤变,中央精简机构、加强战备,军区频繁调整。一位不同于东北系的名字被推到前台——李德生。
李德生1923年出生于安徽金寨,成长于刘邓大军的枪林弹雨中,严格说属于二野系统。他在大别山反“清剿”、渡黄河、攻克开封等战役中屡立战功。部下形容他冲锋时少言寡语,却一旦俯身就如猛虎般冲在最前。1955年,他以32岁的年龄获得少将军衔,成为少壮派代表。此后,他历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北京军区司令,并在京主持修订《首都防空方案》,提出“探得早、报得快、打得准、保得稳”的八字方针。
1970年,高层讨论总政主任人选,强调“稳、准、活”三要素。罗荣桓以稳见长,谭政、萧华注重准,但当时形势多变,更需要灵活机动。李德生既有前线经验,又有首都防务的实践积累,正好符合要求。任命电文语气平淡,却标志着四野连任纪录到此为止。
接手后,李德生直面一个“烫手山芋”。文艺系统存在人事纷争,军校整顿停滞,军队支左亟待收尾。他用作战地图的方式梳理问题,分门别类设定解决节点。参谋们笑称:“这是打仗的打法搬到政治工作里。”很快,他又推出“党委议军”制度,要求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虽然有人担心效率下降,但结果显示审批周期缩短四成,政治工作反而更高效。
他还强调思想整训。在一次京郊训练视察中,他说:“枪里有子弹,心里有信念,两样都缺不得。”这句话被拍成照片,后来刊登在“铁军信仰”专栏里,影响深远。李德生自1970年起任总政主任,直到1975年秋,兼任军委副主席,地位达到正国级,这在开国少将中极为罕见。
离任后,总政并未出现空档,而是交由张春桥,随后在“文革”结束后,又回到开国将军的治军传统,韦国清、余秋里相继接手。整体来看,总政主任的更替并非出自所谓的“哪支部队接班”,而是因应国家战略重点的转变。四野将领主导初期,是因为需要稳固东北和边防;而李德生的出任,则体现了首都防务和全局统筹的需求。
历史证明,岗位最终不是为某一派系垄断,而是为最合适的人准备。李德生的出现,既打破了“东北系”的惯例,也开启了总政多元选将的新格局。他把四野的严谨和二野的灵活结合起来,使政治工作保持了应有的活力。这正是他成为那个“合适的后来者”的原因。
发布于:天津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 今年股价翻番!北交所 “市值一哥”最新业绩出炉!预计派现超1亿元
- 下一篇:没有了